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大概有9000多万人,这些残疾人虽然行动不方便,但很多残疾人都有多才多艺,有的在音乐上很有艺术细胞,有的有一双“巧手”能做出很多精美的东西,还有一些用脚完成特殊作品,这些残疾人很多方面并不输于正常人。如何让残疾人制作的作品“活”起来,并最终实现收益?近日,北京市首个专门为残疾人提供版权服务的残疾人就业康复成果版权服务中心在东城区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有4名残疾人领到了北京版权保护中心颁发的版权证书。
陶艺、串珠、贴画,看似普普通通的东西,却凝聚了残疾人的心血,这些东西有一部分是来自肢体残疾人的,他们基本都穿戴着适合自己的假肢,如上肢手假肢、大腿假肢、小腿假肢等。还有一些是来自其他类型的残疾人。那么如何让这些东西也能有版权的保护,真正保护残疾人的利益呢?在北京东直门街道温馨家园,笔者看到教室里“躺”着不少残疾人制作的手工品。其中有不少作品制作都十分精美。电脑里还有上千张残疾人拍摄的照片。一位残疾人摄影爱好者告诉笔者,他特别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东城区残疾人就业康复成果版权服务中心将用‘版权’的方式让这些‘躺着’的作品‘活’起来。”版权服务中心负责人刘颢告诉笔者,版权服务中心是由首都版权产业联盟、北京版权资源信息中心和东城区残联共同成立的,将为残疾人提供版权登记、版权认证、版权证书发放等版权服务。
“目前,东直门街道已经有4名残疾人领到了版权证书,另外还有7名残疾人提交了版权登记申请,申请的作品涉及音乐、美术、摄影、模型、文字等多个类别。” 刘颢介绍,下一步,版权服务中心还将搭建公共平台,对取得版权证书的残疾人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和拍卖,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残疾人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
弱势的残疾人得到尊重跟价值感的时候,这个国家真正繁荣富强的时代也就不远了。因为处于弱势的残疾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正常人应该更容易做到,社会前进的步伐也随着加大,“中国梦”也不再是梦了。